登录【网站注册】点击左边“微信账号登陆”图标,微信扫描即自动注册并登陆
搜索
查看: 2695|回复: 7

[新闻博客] 莫言诺奖演说"讲故事的人",幻想狐狸变成美女来作伴放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16: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以下为演讲全文实录: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 名字“莫言”像讽刺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 相信万物都有灵性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丰乳肥臀》献给天下母亲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写作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如看戏人般看众人表演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rdn_50c22867535cc.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Q币 +4 收起 理由
优胜模具 + 4 每次回帖系统奖励1 Q币,回帖越多,发帖收益越高。

查看全部评分

优胜专注教学 技术实力最强 www.ysug.com
发表于 2012-12-9 18: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风范!致敬!
我又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0: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诺奖演说褒贬不一 网友:像中学生写作文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来到瑞典学院演讲厅,向外界发表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讲故事的人》。

莫言在这篇演说中谈到了自己去世的母亲,介绍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和含义。最后他以三个小故事结尾,呼应了《讲故事的人》这个主题。

尽管瑞典和中国有7个小时的时差,还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网上观看了莫言的演讲。对这篇演讲,网友们可谓是褒贬不一。


正方:感动人心 坦诚善良


莫言全篇演讲颇富诗意,穿插了大量他对母亲、亲戚、家乡的叙述和回忆。

有网友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他的东西,他的思緒可以好细腻,又可以好天马行空。他一个农村孩子竟然可以得诺奖文学奖……她对母亲的记忆好动人。”

关于演讲主旨,有网络评论写道:“饥饿,苦难,人性是他演讲的主旨。人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莫言的坦诚和忏悔,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向莫言勤劳善良的母亲致敬!”

莫言最后的三个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有网友表示,这些故事“说得自己忏悔不已”。


反方:缺乏深度 不知重点


与正方一边倒地赞扬莫言演讲“情真意切”相比,持否定意见的网友观点则集中在“演讲深度不够”、“语言不好”这两点上。更有人直言不讳表示,“深夜躺在床上拜读莫言的诺贝尔获奖演讲稿,感觉就象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谁能点拨我一下好在何处?”

对于莫言的演讲语言和内容,有网友批评称:“这样的故事,外国人能听懂吗?太多中国味道和中国特色背景的东西,连我对农村还算比较熟悉的人读起来都有一种陌生感。莫言,不如惜言,话多,败矣。”

也有网民将莫言的演讲与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相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讲故事的人的讲演跟2007年帕慕克的《我父亲的手提箱》很相近,但比后者差了点深度。”

更有人直接批评莫言的演讲内容太肤浅,无理论深度。“不知西方各大学的文学理论家听了今天的莫言演讲会作何感想,这样一个诺奖获得者居然在西方宫廷给大家普及中学水平的现代文学理论。西方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情以何堪?”


优胜专注教学 技术实力最强 www.ysug.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08: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优胜专注教学 技术实力最强 www.ysug.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11: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讲故事 的人“讲得非常真实、自然、平凡,甚至我小时候也有过像他一样的幻想,其实我们70后应该也有一点点像他一样的经历,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表达不出来而己。
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才是好文章,莫言写得不错!
动画师动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12: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79110986.jpg

莫言抵达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文学讲座

新京报斯德哥尔摩讯 (特派记者吴永熹)北京时间昨天晚上九点,在斯德哥尔摩大学Aula Magna楼演讲厅里举行了一场莫言作品朗诵兼讨论会。这是莫言继新闻发布会及演讲后,在斯德哥尔摩参加的第三场大型公开活动,也是首场对公众开放的公开活动。

斯德哥尔摩大学能容纳一千五百人的演讲大厅几乎座无虚席,现场的听众有来自斯德哥尔摩各大学的教师、学生,也有普通市民,其中包括许多在瑞典的中国留学生和在瑞典生活的中国人。活动同样吸引了大量新闻媒体。莫言总共朗诵了两篇作品,第一篇为短篇小说《狼》,第二篇为《生死疲劳》节选,莫言读完后,有一位翻译用瑞典语朗读。朗诵会后,瑞典汉学家罗多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其后是关于莫言作品的问答。

罗多弼介绍说,莫言是一个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作家。我们刚刚听他朗诵的故事叫《狼》,它使我想起4世纪的《搜神记》,也使我想起莫言故乡的名人,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罗多弼说,莫言特别受到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这两个作家使他明白,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因为他明白这两个作家是灼热的火炉,他自己是冰块,如果他不尽快地离开他们,他将面临被灼烧的危险。

罗多弼说,莫言的作品充满幻想,有令人紧张、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可能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是很多都充满寓意。

朗读环节结束后,现场观众向莫言及罗多弼提问,莫言谈了他对文学及世界观的看法。

北京时间今日,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将向包括莫言在内的诺奖得主颁奖。

■ 现场提问

“多关心点文学少关心点政治”

问:为什么在你的小说中历史非常重要?

莫言:因为我们就活在历史当中,所以历史非常重要。而且所谓的现实马上就会变成历史,所以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延续,所有的历史问题都包涵现代性。所以,我的小说是现实和历史的融合。

问:读者不了解你作品中的思想会失望吗?

莫言:作为一个作家要对所有的读者都表现足够的尊敬。即便是那些曲解你的人。优秀的作品存在着无限被人曲解的可能性。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容易被人曲解。只有那种主题特别明确的、特别简单的作品才不会被人误解。所以我想高明的作家会把他的思想深深藏在自己的作品里,他应该在作品里塑造出色的人物,让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优秀的作品里充满矛盾和悖论。我希望继续努力,尽快写出这样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作品。

问:我认为您的作品对读者的要求很多。是因为文化不同吗?您觉得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您的作品吗?

莫言:其实我刚刚说过了,我对读者没有任何要求。只要读我的书,就是我的好朋友。

问(针对罗多弼):莫言的作品好读吗?读者理解得了吗?

罗多弼:我首先认为莫言先生是一位讲故事的作家。故事一般是比较好懂。所以即便你对中国文化没有任何理解,你也可以享受,理解莫言小说的这种故事性。如果你对中国文化没有任何理解,你来我们大学学几年汉语,就会读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莫言的小说可以说好懂,但是它们丰富,有不同的层次。我发现《生死疲劳》是一本极其丰富的书。我自己搞了四十年汉学,我觉得这本书我读三遍、四遍、五遍也值得。毛泽东的话要读五遍,您的小说至少要读四遍。

问:最近有很多关于您的政治的批评。

莫言:我想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提问,也可以问政治问题。有的作家可能愿意回答政治问题,有的作家不愿意回答政治问题。如果我得的是政治奖,我不回答政治问题,你们就可以把这个奖拿走。政治需要政治家来研究,我的回答很可能不正确,很可能会误导读者,所以我不愿意回答。但是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会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你会发现,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教人打架,文学教人恋爱。很多不会恋爱的人看到小说会恋爱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教人打架的政治。

■ 实录

莫言读《狼》

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作品朗读会上,朗读了小说《狼》:

那匹狼偷拍了我家那头肥猪的照片。我知道它会拿到桥头的照相馆去冲印,就提前去了那里,躲在门后等待着。我家的狗也跟着我,蹲在我的身旁。上午十点来钟,狼来了。它变成了一个白脸的中年男子,穿着一套洗得发了白的蓝色咔叽布中山服,衣袖上还沾着一些粉笔末子,像是一个中学里的数学老师。我知道它是狼。它俯身在柜台前,从怀里摸出胶卷,刚要递给营业员。我的狗冲上去,对准它的屁股咬了一口。它大叫一声,声音很凄厉。它的尾巴在裤子里边膨胀开来,但随即就平复了。我于是知道它已经道行很深,能够在瞬间稳住心神。我的狗松开口就跑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将胶卷夺了过来。柜台后的营业员打抱不平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霸道?”我大声说:“它是狼!”它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无声地苦笑着。营业员大声喊叫着:“把胶卷还给人家!”但是它已经转身往门口走去。等我追到门口时,大街上空空荡荡,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只麻雀在啄着一摊热腾腾的马粪。

■ 反响

陈文芬 瑞典知识界另眼看莫言

(特派记者吴永熹)诺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前天对国内媒体说,这两天他特别高兴。他说,之前瑞典的媒体报道对莫言一直不太友好。但汉学家夏谷最近撰文将先前媒体的指责一一反驳澄清了,“一下子把他们全打倒了,我好高兴。”

昨天早上,马悦然妻子陈文芬在微博上说,“夏谷那篇文章真是石破天惊!”谈到瑞典媒体对莫言的态度,陈文芬对新京报记者说:“夏谷那篇文章出来以后,在瑞典高层知识分子那里情况整个翻过来。”

陈文芬又提到,诺奖提名小组主席佩尔觉得大众的看法在莫言演讲后有很大的转变。他认为只要阅读过莫言小说或散文的人,看法就不同,因此他希望马悦然立刻释出他翻译的一小部分莫言散文,公布在网络上。陈文芬说,她应该很快要开设一个网站,让瑞典读者尽快读到像《我的童年》、《卖白菜》、《初恋》这一类莫言的小文章。

记者发信询问夏谷那篇文章写了什么,陈文芬在微博上写道:“翻译家陈迈平(万之)先生似乎已受委托翻译此文!但这两天大家忙于活动,我想稍后他会完成,一定发文通知!”

“他用自己的方式讲中国历史和问题”

曾经当过教师、现在是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老板的迈克尔·卡松说:在他的演讲中,他将自己描述成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讲故事的人。他的演讲非常有力、非常漂亮。但是他没有谈到政治、没有谈到中国的问题。

卡松说,他正在看莫言的《生死疲劳》,已经只剩下一百页了。“西门闹(小说主角)现在是一只狗。”卡松说,我非常喜欢他的写作,我正在读的《生死疲劳》当然不是一本历史书,但他在他的作品中用他自己的方式写到了中国在二战后的历史和问题。我想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但是,写作和政治是两回事。

“文学家谈政治是本末倒置”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位行政工作人员伊娃·马克伦德对记者说,她在报纸上读到了莫言的演讲,觉得非常好。她没有读到莫言的书,但是看到电影《红高粱》,对莫言的作品很感兴趣,因此特意来听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朗诵及作品讨论会。马克伦德说,“我想每年诺贝尔奖颁布以后,瑞典都会有大量关于作家政治立场的讨论,除了去年的特朗斯特罗姆——他是瑞典人,而且是个诗人。前年的略萨就有很多关于他的政治立场的讨论,但我想一个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文学家。关于政治的讨论是本末倒置。”

山东将推莫言纪念邮戳

据新华社电 记者9日从山东省邮政公司获悉,为纪念莫言获颁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性时刻,莫言家乡高密市邮政局与济南市邮政局决定推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纪念邮戳和纪念封。

据了解,这款纪念邮戳采用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正反两面图案,邮戳边饰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国家名片——邮票齿孔图案,内嵌诺贝尔文学奖金牌,并注以中英文对照的“2012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纪念”“瑞典斯德哥尔摩”“2012·12·10”“山东高密”“济南”等字样。


优胜专注教学 技术实力最强 www.ysug.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4: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rdn_50c617ce860fd.jpg
京时间23点30分许,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正式开始。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打白色领结出席颁奖典礼。图为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奖章及证书。


晚宴致辞:无用令文学伟大

中新网12月11日电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0点16分许,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随后参加了盛大的诺贝尔晚宴。据媒体报道,莫言在晚宴尾声发表致辞时,感谢了诺贝尔评委“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感谢了自己的家人。

  衣着:黑色燕尾服

  首先,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奏起了瑞典皇家国歌《国王之歌》。随后,在莫扎特D大调的音乐中,中国作家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一起,身着黑色燕尾服步入会场。

  此前,关于莫言“该穿什么领奖”的问题一度引起争议,而颁奖现场所有获奖者均“入乡随俗”地身穿黑色燕尾服。莫言落座后神情平静,礼服里边穿着纯白色衬衫,打着纯白色领结。

  随后,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屈发表讲话,讲台上铺着深蓝色地毯,背后是诺贝尔的铜像,墙上装饰着很多鲜花,现场气氛庄严肃穆。

  “莫言,请!”

  北京时间0点16分许,由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致辞后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当邀请莫言上台领奖时,瓦斯特伯格说出了令所有华人都可以听懂的三个字:“莫言,请!”尽管瓦斯特伯格的中文说的相当蹩脚,但这却足以表现出诺奖主办方对莫言的尊重。

  在全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上台,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莫言与国王握手后微笑表示感谢,并向各个方向鞠躬致意,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女儿洒泪 紧拥妻子

  莫言妻子杜勤兰与女儿管笑笑,现场见证了他的这一光荣时刻。在莫言领奖的时候,镜头多次定格在两位女士身上。杜勤兰还能保持一贯的镇定,而管笑笑则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洒当场。

  莫言领奖后,位于二楼的乐队开始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

  北京时间0点45分许,整个颁奖仪式结束。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一起,与嘉宾们一一握手。在接受祝贺后,莫言与妻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最拥挤晚宴”

  北京时间凌晨2时许,2012诺贝尔晚宴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今夜参加诺贝尔晚宴的客人有瑞典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以及各位嘉宾。晚宴的“主角”是各位奖项得主及其家人、客人。

  据媒体报道,诺贝尔晚宴厅内不仅要坐满1000多位来宾,还要留出缝隙供数百位服务员穿梭,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奢华晚宴”。

  晚宴上上将使用7000件瓷器、10000件银器和5400个酒杯。由于现场空间太过紧凑,他们被迫要求客人“别去卫生间,以免过道堵塞”。

  致辞:赞诺奖 谢家人

  在晚宴上,莫言进行了简短的致辞。

  晚宴开始前,有进入现场的媒体曝光了莫言致辞的英文版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莫言在阐述作家的文学创作时“入乡随俗”地引用了《圣经》箴言篇第4章第9节的文字:“她必将华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但据媒体报道,莫言并没有照搬这份讲稿,“我的讲稿忘在了旅馆,但是讲稿记在了脑子里。”莫言说,“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情,确实说明了诺贝尔奖是个世界性的奖。”莫言在致辞中感谢了诺贝尔评委“坚持自己的信念”,也感谢了自己的家人,还感谢了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多国语言的译者。

  “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用这句话结束了他极其简短的致辞。




莫言在诺贝尔晚宴上的答谢词

优胜专注教学 技术实力最强 www.ysug.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4 09: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呀 ,呵呵  顶起。
呵呵 大家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