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18 1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期策划
1.分析产品制件的工艺性,拟定工艺方案
在分析工艺性的基础上,确定冲压件的总体工艺方案,制定基本工序性质、工序数目以及工序的顺序。在分析方案时,考虑制件的精度、批量、工厂条件、模具加工水平和工人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必要的工艺计算。
2.工艺计算及设计
进行排料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选择合理的进料方式,定制出搭边值,并确定出条料的宽度,并力求取得最佳的材料利用率。在冲压件的成本中,材料费所占比例在60%以上,因此,合理排样对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3.制定工艺方案
在工艺分析的基础上,拟定出可能的几套冲压工艺方案,然后根据生产批量和企业现有生产条件,通过对各种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确定一个技术经济性最佳的工艺方案。
4.可行性分析
保证材料消耗少、工序数目少、模具寿命长、产品质量稳定和操作安全方便,并使用软件进行模具运行过程的画面模拟,反复论证并对模具实际参数及工艺进行调整和修改,模拟连续生产的状况。
5.模具材料的选用
按各个部分使用寿命的长短,选用模具钢材。一般刃口部分选用SKD11或STD11。
零件工艺和排样设计
设计多工位级进模首先要设计条料排样,这是模具设计的关键。合理的排样及适当的搭边值是降低成本和保证工件质量及模具寿命、使用性能的有效措施。
根据对产品的分析,我们最终决定采用11道工序,依次为:冲孔—冲裁—冲外形—冲外形—预折弯—折弯—成形—校正—侧冲—折弯—冲孔切断。分析方案时,因考虑产品中要求平面度为0.3mm、直角度为0.6°以下,故而模具工序中增加了校正、预弯工序,从而保证了各面的位置精度。排样的搭边值为6mm,送料的实际步距为182mm。为保证产品的顺产和连料的强度最终确定原材料的宽度为170mm,模具长度为2000mm。
由于排样中有成形、折弯和整形工序,模具结构较复杂,为保证能够实现最终产品要求,我们将成形、折弯和整形工序单独提出进行成形模拟分析,并制作简易模具试做产品的成形过程。试验发现成形工序在成形时,压料的力量对成形材料流动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了产品外形尺寸的稳定性。鉴于此,我们将各个成形工序上的压料改为氮气弹簧以提供稳定的压料力量,从而保证级进模具的成形过程稳定。
为了保证产品折弯角度小于90°,模具中通过运用改变载体方向的方法,使产品处于一种方便变形的方向,轻松地实现了小于90°的折弯。此外,我们还巧妙地利用了带角度的侧冲模具结构,改变了原有的冲压方向,实现了同步完成成形面上的孔位置的冲裁,保证了孔位置的精度要求(图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