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注册】点击左边“微信账号登陆”图标,微信扫描即自动注册并登陆
搜索
查看: 1051|回复: 0

[行业资讯] 技改东莞样本:机器换人后人才更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2 2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不升级就被淘汰”的市场压力下,东莞当地企业主们大多已经踏上了技改之路,从过去政府拉帮式的被动技改转为主动去适应市场竞争,即便是对未来订单不确定的企业也小心翼翼地尝试在部分生产环节投入改造资金。

“现在几乎都在抢工人,临时工的工资翻一倍还不一定能招到人。这种情况下我们靠技术改造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用人,去年到今年高精密设备投资2000万元左右。”近日,东莞主营手机零部件生产的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虽然这个金额不低,但是无论他愿意与否,技术改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产业工人紧缺、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技术更新换代等重重压力下,企业正在重金投入,加大技改投资,推动转型升级。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制造业重镇东莞,这个城市正在摆脱对低端制造业的依赖、急需技术改造。在“不升级就被淘汰”的市场压力下,当地企业主们大多已经踏上了技改之路,从过去政府拉帮式的被动技改转为主动去适应市场竞争,即便是对未来订单不确定的企业也小心翼翼地尝试在部分生产环节投入改造资金。与此同时,技改之后带来的人才挑战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工业1.0和3.0并存的局面需要技改

技改,顾名思义是指企业为实现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更新和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显然,企业要想提质增效升级和持续稳定增长,技改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技改政策,以提高工业竞争力。各地政府也在纷纷响应。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17年1~7月,东莞市工业技改投资180.7亿元,同比增长43.4%,比去年同期提升36.2个百分点。今年1~7月,武汉技术改造投资达637.36亿元,增长1.2倍。同一时间段,四川省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3984亿元,增长17.8%,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安徽省技改投资也完成3955.8亿元,增长14.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今年1~7月份,制造业中技改投资47576亿元,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5.5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方面的投资增长较快,也意味着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在持续推进。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国整体经济都不错,技改投资增长快是很正常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GDP381490亿元,同比增长6.9%。7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用两句话概括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稳的格局更加巩固,二是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郑宇劼说,近年来技改备受重视,因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某些传统产业不仅技术欠缺,设备水平也不行,需要通过技改来促进转型升级。

不久前,郑宇劼去东南部某省份调研服装行业时,发现当地该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自动化水平偏低,有的粘连环节还是人手。他说:“中国的产业水平是多层面的,你能看到很落后的,也能看到很先进的。工业1.0、2.0和3.0同时存在,不像德国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整体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一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技改是中国特有的专有名词,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提升现有的技术,“假如之前你是做出口的,现在想转成做内需,那么生产线直接转过来是不行的,必须得进行技术改造。比如说:卖到美国的产品适用电压是110V,卖到国内适用的电压是220V,生产线就不能直接转化。”

另一个层面是新技术的投入。林江解释:“比如说,过去生产线生产电子元器件,现在企业打算利用这个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做成品或半成品,跟过去相比就是升级了,这种升级过程就需要技改。”

技改不仅包括引进新设备和工艺,也和研发密切相关,不少企业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林江说:“技改当中包含研发的元素。研发必须结合技术才能成为技改,不能单纯地说研发属于技改。此外,技改也涉及到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建厂房。不能单纯地说建厂房不属于技改,比如原来是通用设备,现在要改造成专用设备,过去的厂房不适合了,要改造成新的厂房,那么这个为技改配套的建厂房也能算做技改投入。这是个广义的概念。”

技改效果立竿见影

目前,东莞拥有12万多家工业企业,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完整制造业体系,电子信息等5大支柱产业和家具等4大特色产业。
东莞中低端产业集中,这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就拿经济强镇之一的厚街镇来说,今年一季度全镇工业投资增长29.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高达125.7%,工业生产延续回升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34.97亿元,同比增长7.5%。

厚街镇政府的一位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技改投资增幅翻倍,虽然是因为一些大项目的拉动,但是这几年包括厚街在内的东莞各个镇都在持续进行技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很强的积极性。

曾经是“世界工厂”的东莞更早地感受到了技改的迫切性,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技改之路。

2000年左右,东莞就提出“一城三创五争先”。其中,“一城”是指现代制造业名城,“三创”是指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创新发展能力。但是到了2005年,产业政策才真正开始实施。东莞市委党校教授查日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回忆:“2005年,东莞开始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改,当时提出‘5个东莞’,其中有一个就是‘科技东莞’。”

当时,“民工荒”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词开始出现,全国范围内呈现“劳动力短缺”,在珠三角尤为明显,人力资源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东莞也面临土地紧缺的局面,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拿地不再那么容易。双重压力下,当地企业迫切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技改上想办法。

查日升说,东莞这几年的技改投资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因为人力成本上升,企业招不到人,就需要加强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这三块,这三块就涉及到技改。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服装品牌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劲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在投资1000多万元对总仓库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后,原来需要几十人搬上搬下的仓库现在只需要人通过电脑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工人工作更轻松些,留住工人。

在位于厚街镇的企业楷模家具的一个车间,厂长周文学在嘈杂的机器声中指着簇新的设备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这些设备便宜的都要70多万元,比如说烘边机;贵的要几百万元,比如说进口的数控排钻打孔机。这些都是今年买的,虽然花了差不多2000万元,但是我们订单量稳定,生产就没停过,花这笔钱值得。因为光是从节省人力上来说,一台机器就能至少替代3个工人。”楷模家具这几年持续大笔投资,购买新设备,进行技改。

政府支持力度节节高

东莞技改如火如荼的背后,是当地政府扶持力度的步步走高。今年年初,东莞市政府在2017年市政府“一号文”中正式提出“倍增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安排3亿元资金,专项支持企业倍增发展;统筹每年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20%,专门用于解决试点企业发展需求;鼓励试点企业以“工改工”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等20条政策“干货”,力度之大,在全国制造业城市中罕见。
“倍增计划”一个突出的亮点是,除了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去制定个性化的扶持政策外,还拿出一批适用于所有试点企业的普惠政策,但是扶持力度在以往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倍。

上述计划发布后,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也公开表示:“东莞要有能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落实‘一号文’,实现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倍增。”
不少企业已经拿到了政府的真金白银。楷模家具总经理李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我们今年做的这些技改项目涉及机器换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如果我们的软硬件是从东莞本土企业购买,可以补贴15%;如果从外地企业购买,补贴要少一点,但也有10%。”

机器换人是当地技改的主要方式之一。东莞早在2014年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并设立2014~2016年2亿元每年的普惠性扶持资金,设立2亿元省市共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专项资金等。

根据东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31日,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2698个,总投资约386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为广东省第一。项目完成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6.1%提升到90.7%,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43%,相对减少用工近20万人。

传统企业主羡慕技改对于高新企业的影响

楷模家具成立于2004年,三四年前由于家具业行情低迷开始加大技改投资。虽然新设备让他们在节省人力和提高效率上尝到了甜头,但是他们也受困于家具行业的特殊性。

李震说:“我们在生产上有些环节还是要靠人力,对设备还不能太依赖,因为家具还是传统的行业,有些环节机器没有人工做得好看。”他指着办公室的桌角举例说,桌角人工可以打磨得很圆润,机器就很难。

除了工序不及一些高新行业好改造之外,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主也羡慕技改对于高新企业更大的影响力:花费可能更少,增加的利润可能更多。

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国邦清洁设备公司是个典型的例子。该司今年除了购买了供研发用的测试精度之类的仪器,也引进了一套新的生产流水线。这套流水线用于装配他们的设备,成本并不高,十万元左右,但是作用不小。

该公司生产组织部负责人刘全光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人力至少减少了3个工人,我们部门原来有10个工人。一个工人工资4000元。社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月公司给个人交的社保是500多元,加上个人交200元,一共700多元,再加上伙食和过节福利之类,一个月一个工人要五六千元。”

刘全光仔细算下来,仅仅从节省的人力成本考虑,购买这套流水线后,大概5~6个月就收回了成本。

节省的人力成本还不是大头。刘全光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以上,以前一天只能装20台,现在能装32台以上,产能扩大了一半。一台销售价在2万元左右,一天就能增加24万元,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增加1个亿的销售额。而与传统制造业比起来,我们的产品附加值肯定高很多。如果在生产设备和工艺上做些大的改造,在价值和利润增加的幅度会远超一些传统企业。”

从被动技改到主动出击

那么,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新企业实际技改进展如何?电子信息业是东莞支柱性行业之一,该市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尹建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电子行业内的高新企业大多是在做自动化,这几年来他们很多人都在了解怎么技改。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估计七成以上已经进行了技改,技改的范围涉及软件和硬件。

电子行业内的传统产业企业在技改上顾虑得可能要多一些。尹建文说:“电子行业内也有一些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人手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技改主要是在设备这一块,上新设备或机器换人。但是和家具等一些传统产业类似,改起来比较麻烦,工序做起来没有电子自动化这一块好改造,很多相关企业不太愿意。”

除了不太好改造之外,这些企业也顾虑到技改的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技改需要大范围地更新设备,设备好点的要上百万元,一般的也要几十万元,企业主可能会忐忑:投了这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能回本?而如果多请几个人,也没多少钱,一个人一个月不过三五千元。

尹建文说:“这些企业不少是代加工,怕订单不稳定,担心投资技改后的效益。不像高新企业,竞争力强,不怕没有订单。”

不过,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改的迫切性更强,加上来自同行的技改压力,无论企业主愿不愿意,都开始踏上技改之路,技改正从被动走向主动。

尹建文发现,大部分会员企业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即便是资金紧张或对未来订单状况不太确定,也谨慎出手了,比如说在某个工序上先技改,购买少量的生产线,节省人手。

他也发现,有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加大了在技改上的投资,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因为经济大环境有所改善,订单变多了,从厂房的空置率就能看出,前年东莞还有空厂房,但是今年几乎看不到了,厂房现在比较好出租。当然,除了经济好转,也有部分原因是深圳的一些企业搬过去了。”

人才挑战
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的挑战。一位早几年就将工厂从深圳搬到东莞的电子行业企业主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技改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需要更高素质的技术员操作新的、先进的设备,比如说要编程,而以前是工人看着机器运转就行。“而且,现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要根据产品的要求或者工序来更改编程,这种人才在东莞不太好招。大工厂品牌搁在那,要好招一些,小工厂需要的人少,招起来也快,像我们这样不大不小的工厂最难招。”他说。

楷模家具也遭遇同样的困扰。李震说:“传统制造业在新设备、新软件上的应用人才匮乏。我们过去只注重对工人师傅的培养,没有花精力储备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就只能从外面招,但是市场上这样的人才比较少,不仅仅是在东莞。这是个小众领域,虽然学软件的人一大把,但是用在家具行业的不多。”

他补充道:“接下来,我们在技改上的投资应该会保持稳定或适度增长,不会增长太快。否则如果走太快了,我们自己也跟不上。”

从2011年起,东莞每年投入10亿元,大力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并将高层次人才分为五大类:特级人才、一类人才、二类人才、三类人才和四类人才。这五类人才均能在住房、税收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和便利。

2015年年底,东莞市人力资源部门起草了5份人才政策文件,涉及到普通的技能型人才。新政包括:12类人才入户东莞门槛再降;由市财政每人每月最高资助5000元,安排就读国际课程班的高职、中职学生到境外高等院校实习交流3~6个月;企业自评人才入户,将员工入户决定权下放给7类企业;对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企业,每个评价工种补贴3万元等。
谢谢楼主分享精华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